足迹
大明:我在洪武当咸鱼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胡惟庸给朱标泡了一杯茶后,先听朱标谈起了自己的体会。
    此时,朱标谈兴正浓。
    他不用胡惟庸催促,便自然而然地谈起了自己对科举取士的一些看法。
    胡惟庸听得很认真。
    一方面,他要在朱标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,这样才方便自己继续安稳地“咸鱼”下去。
    另一方面,他其实也很好奇。
    好奇这位历史上最稳固的太子爷,到底有多大的本事。
    听着听着,胡惟庸的脸色逐渐变了,甚至连喝茶的动作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。
    他心中只有一个感觉。
    朱标,你真是厉害啊!
    对于胡惟庸来说,科举制度的利弊,后世有太多的分析了。
    专家、学者、键盘侠、网文作者……
    无数人纷纷表自己的见解。
    胡惟庸自然也听过许多版本,对于科举制度虽不敢说了如指掌,但至少在见识方面,他自认无人能及。
    然而,如今听了朱标的分析,他却现,朱标的眼光确实独到。
    先,朱标从一开始便站在上位者的角度,以全局的视角审视科举。
    仅这一点,便越了无数人。
    多少储君,在大儒、名士的教导下,明明身为皇帝,却偏偏以臣子或儒生的视角看待问题?
    其次,朱标对利弊的把握极为清晰。
    哪些对皇帝、朝廷有利,却对学子不利;
    哪些对学子是天大的好消息,却对皇帝、朝廷不利。
    这些,朱标都看得一清二楚。
    仅凭这两点,胡惟庸便觉得今日不虚此行。
    想到这儿,正好朱标的言告一段落,胡惟庸沉吟片刻,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,缓缓说道。
    “殿下,臣之前的考题,虽取了些巧,效果或许不错,但终究不是正道。”
    “毕竟,臣也说了,要解答出臣的问题,要么钻研四书五经多年,要么博览群书,要么就是老老实实认错。”
    “可臣只是出题之人,不是阅卷之人,臣敢肯定,最后上榜的,十有都是钻研四书五经多年的学子!”
    朱标闻言,脸色略显沉重地点了点头。
    这一点,他其实也想到了。
    “正因为如此,殿下,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,一个很严重的问题。”
    “那便是,这么些年把功夫都花在四书五经上了,那他们究竟还学了多少其他方面的技艺?”
    “是懂数算还是懂农桑?”
    “商贾之道?刑名钱谷?”
    “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,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!”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snt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